当 “十四五” 收官与 “十五五” 谋划的历史节点交汇,服装产业正站在升级转型的关键路口。科技创新作为破局的核心引擎,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构从设计到消费的全产业链条。7月9-10日,山东泰安迎来了一场汇聚行业智慧的盛会——2025中国时尚科技创新峰会,以 “多元共创、时尚焕新” 为主题,为中国时尚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思想动能与实践路径。

一场峰会,凝聚全产业链的创新共识
这场由中国服装协会主办,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、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承办的峰会,绝非普通的行业聚会。从启幕大会的顶层设计探讨,到两场主题论坛的深度交锋,再到服装科技创新专题展的成果展示,形成了 “思想碰撞—成果落地—实践洞察” 的闭环。27位来自行业领导、专家学者、企业掌舵人的嘉宾登台发声,200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代表参与其中,让泰安这座承载 “国泰民安” 寓意的城市,成为时尚产业科技变革的 “思想策源地”。

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的观点直指核心:“科技是时尚之本、绿色之源、健康之基。” 在他看来,行业需在三个维度实现融合——科技与设计的新意融合、智能与绿色的新机融合、业态与空间的新局融合。这一判断为峰会定下了 “融合创新” 的基调,也成为解读当下时尚产业变革的关键密码。
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:创新实践的多维探索
峰会的思想激荡中,企业与学界的实践案例尤为亮眼,它们共同勾勒出科技赋能时尚的真实图景。


在设计端,“数智化” 正打破传统边界。波司登推出的 “BSD.AI美学大脑”AI大模型,实现了从设计构思到虚拟成衣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闭环,让 “登峰系列” 等高端产品的研发效率提升数倍;凌迪Style 3D创始人刘郴则提出 “企业智能体” 概念,强调未来每个时尚企业都将拥有整合数据、流程与知识的核心引擎,重塑商业竞争逻辑。


生产环节的革新同样令人瞩目。上海富山精密机械带来的智能线张力控制技术,将平缝机、绷缝机的线张力降至传统技术的1/3,全球首创的智能袋模开袋机更是解决了服装企业多年的生产痛点;东华大学教授孟婥则从系统层面指出,服装产业需加速从自动化初级阶段向 “智能单机—自动化产线—智能工厂” 进阶,构建智慧生产协同体系。


可持续发展成为共同命题。波司登的绿色生产与环保材料应用、白小T“续航计划” 的旧衣回收公益实践、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功能性环保面料,共同印证了孙瑞哲 “绿色之源” 的判断——时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必然伴随着对环境的责任担当。
数智浪潮下的产业新生态:从争议到共识
两场主题论坛的圆桌对话,暴露了行业转型中的现实思考,也凝聚了前行共识。

在 “产品革新的产业新生态” 讨论中,AI与设计的关系成为焦点。雅戈尔蒋裕鑫认可AI对设计效率的提升,北京服装学院万岚却直言 “技术无法替代设计师的灵魂”,呼吁高校坚守人文素养与传统技艺培养。这种辩证认知,恰恰体现了行业对创新的理性态度——技术是工具,而非目的。


“数智赋能的时尚新格局” 对话则聚焦落地难题。酷特智能的 “数智员工” 系统、迪尚集团覆盖全链条的数字生态,展示了成功案例;而乔顿集团余多强调的 “顶层设计与数据治理”、岱银集团杨军提出的 “打造自有信息化团队”,则点出了传统企业转型的关键:技术落地需扎根企业实际,避免 “为数字化而数字化”。

从争议到共识,峰会传递出清晰信号:数智化不是简单的 “机器换人”,而是以数据为核心,重构设计、生产、营销全链路,最终实现 “效率提升” 与 “价值创造” 的双重目标。
结语:科技为笔,绘就时尚新未来
峰会落幕时,泰安的专题展区仍人头攒动——这里陈列的智能缝制设备、功能性面料、3D设计系统,正是思想落地的生动注脚。发布的2025年度服装行业技术创新推荐项目及专利、《创新成果及解决方案推荐目录》,则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路径。

正如泰安市委常委成丽所言,这座城市正努力打造 “全国功能性面料研发生产高地”。而这场峰会的价值,远不止于两天的思想碰撞——它让 “科技 + 时尚” 的融合从概念走向实践,让全产业链的 “多元共创” 有了具体坐标。

站在 “十四五” 收官的节点回望,科技创新已成为服装产业穿越周期的确定性力量;展望 “十五五”,这场峰会勾勒的图景已然清晰:当设计更智能、生产更高效、消费更绿色,中国时尚产业必将以 “焕新” 之姿,在全球舞台书写新的篇章。